跨國公司真的要小心了,中國左手操作系統右手

    |     來源:版權所有者      |      2024-01-27 04:16:51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深度觀察】即使戳破了手指頭,可憐的人們也搶不到阿里和騰訊矯情派發的小紅包,而中國芯片業卻悶聲發大財——收到有史以來最沉甸甸的“大紅包”。

日前,規模超過10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宣布,將向中國大陸最大的手機芯片提供商紫光集團旗下的芯片業務投資100億元,這是該基金成立以來進行的首個大規模投資。與此同時,國家開發銀行將與紫光集團達成總額為200億元的融資貸款合作。

300億注資,這是紫光集團之幸,更是國家級資本對芯片業的寵愛。但是,頗為耐人尋味的是有關方面在發布這一消息時在時間點上的拿捏。

幾天前的2月10日,國家發改委因為芯片巨鱷高通長久以來的專利壟斷,對其開出了高達60.88億元的天價罰單。一打一拉,中國政府在芯片產業上的態度已經明朗化。

無論是通用處理器(CPU),還是智能手機芯片,都是IT產業中的巨大痛點。具體到手機領域,近十年來,中國生產了全球超過一半的手機,國產手機也已大規模走出國門,并取得了一定的國際地位。但尷尬的是,手機核心的芯片技術仍然掌控在高通等廠商手里。這也導致長久以來,高通利用自己的專利優勢強迫眾多的國產手機廠商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才有了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

手機芯片業引來諸多關注之時,手機操作系統領域在春寒料峭時節同樣吹皺了一池春水。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聯合國內15家國產操作系統開發商,組建實體公司——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由于國內絕大多數廠商都推出了正式發行版本的操作系統,但卻因為缺乏通用的應用軟件,這些系統的應用范圍都頗受局限。因此該聯盟希望通過推出統一的應用商店,來引導國產操作系統實現不同版本的統一,從而直接推動中國自主操作系統的發展。

這一系列并不偶然的事件背后,中國的手機產業從軟件到硬件,正亟需自身突破和創新,從而構建自主的知識產權體系。以此為突破口,將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向PC、服務器,以及更廣泛的IT設備上移植,盡可能實現信息設備國產化。

眾所周知,中國的IT設備出貨量和銷量都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但中國的手機廠商除了價格,再無核心競爭力。在智能手機技術領域,尤其是手機芯片、處理器以及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上,仍有所欠缺。這也就直接導致中國智能手機同質化嚴重,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確立優勢。而更為嚴峻的還在于,國產手機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多年來屢屢成為專利廠商“砧板上的魚肉”,不僅乖乖上繳利潤,更是為自己拓展海外市場增添了諸多障礙。2010年7月,摩托羅拉在美國伊利諾斯州北區的地方法院,起訴華為與幾名摩托羅拉的前員工密謀盜竊其最新技術。2011年,美國專利運營公司對華為、中興、諾基亞提起訴訟,指控三家公司侵犯其六項專利。最近的2014年底,愛立信在印度對小米發起專利訴訟。而這長長的專利官司單背后,無不飽含著中國手機企業的辛酸和血淚——賠了金錢,賠了品牌形象,更賠了未來。

站在中國的手機產業鏈上,無論是自主芯片的推進,還是自主操作系統的研發,都能夠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方面利用其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則尋找更多的“安全感”。2014年“棱鏡門”、蘋果iCloud信息泄露等頻繁出現的智能手機信息泄密事件讓公眾開始對于智能手機的安全格外敏感。去年,政府將信息安全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這也呼喚國產手機產業鏈從內到外武裝自己,而不是長期依賴外部“支援”,以將潛在的危險消滅在萌芽之中。

對國產手機廠商而言,只有實現自身技術突破,構建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才能在和國際大佬的競爭中爭取更多的機會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