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整個云計算產業的演進,繼IaaS和SaaS成為風口和出現爆發式增長后,接下來PaaS即將迎來風口。
毫無疑問,PaaS平臺的爆發,將對過去IT系統開發運維起到一個根本性的變革。那么,PaaS平臺真的到了風口期了嗎?在選擇PaaS平臺時,有哪些衡量標準?不僅如此,面對如今眾多的PaaS提供商,又有哪些公司是值得關注的呢?
PaaS即將迎來風口期
眾所周知,由于規模效應,IaaS這個領域的領導廠商開始顯山露水。在全球市場,AWS是這個行業的領頭羊,微軟緊隨其后;而在中國市場,阿里云、騰訊云等公司如今也炙手可熱。
PaaS的風口也快來了
數據顯示,公有云IaaS市場的產值會從2014年的151億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126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占基礎設施硬件、軟件和服務開支總額的25%。
SaaS市場同樣不甘示弱。數據顯示,公有云SaaS市場的產值會從2014年的560億美元增長到2026年的493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8%,到2026年占應用軟件開支總額的42%。
可以看到,SaaS正在遍地開花,跨行業業務解決方案(財務、銷售、營銷、人力資本管理和供應鏈)已趨于成熟,且備受追捧。在中國市場,甲骨文SaaS的收入增速保持高速增長,新用戶年度經常性收益中,領跑其他跨國及本土SaaS供應商,在跨國及本土SaaS供應商中位列第一。
由此可見,隨著IaaS和SaaS進入市場增長的爆發期,作為云計算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PaaS也將迎來自己的風口。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擁有的企業云服務市場空間巨大,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和移動市場、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全世界最多的中小企業市場,這些都需要基于云計算技術尋求創新與變革、基于大數據技術完成創新革命。
其次,從美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在云計算產業鏈中,作為平臺層和應用層基石的設備層自然最先啟動,后期則需要平臺層的崛起,這是云計算產業長尾效應的關鍵核心、是產業增長力。
再次,移動互聯網的崛起,將使得企業應用開發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用戶對應用的交付速度和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云服務成本越來越高、云產品數量越來越碎片化,這些企業客戶都將需要一站式的云服務平臺來快速認知和獲取廠商的服務。
最后,從目前大部分企業的傳統IT系統建設情況來看,從應用到WebServer,從數據庫、中間件到主機、網絡和存儲,通常呈現“煙囪式”的建設形態,且這種架構是往往通過虛擬化也不能完全解決,因此這也給了PaaS平臺爆發帶來了絕佳的機會。
因此,如果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硬件,那么PaaS就是它的操作系統。換句話說,如果把一個應用程序比作一棟房子的話,傳統的開發模式可能要從最基礎的砌磚開始做起,而PaaS平臺則可以提供一個已經構建好的毛坯房,開發者只需要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水電、家具的“改裝裝修”,從而極大的縮短應用的開發周期。
因此,據Wikibon最新報告《公有云市場前瞻2015-2026》預測,公有云年復合增長將保持在20%左右,而PaaS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6%。到2026年,其在公有云市場中的總收入將從現在的3%增至14%。
盡管這一市場的規模和營收預期不如IaaS和SaaS市場,但是在企業全面云化的今天,這無疑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實力的廠商自然不會放過它。
選擇PaaS平臺的衡量標準
我們知道,PaaS通過提供統一管理Dashboard,可以讓用戶直觀地看到上面成百上千應用的運行狀態、資源使用情況、靈活調配資源,系統自動實現調度資源、管理資源、發布應用,而且新應用很容易在上面進行發布、管理,降低整個使用周期。
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及中國區技術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吳承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真正有PaaS需求的企業往往具有幾個特點:應用足夠復雜,其中包括歷史遺留的應用,還有新型待開發的應用;由于有多種應用產生的多種數據源;即將部署的各種開源的大數據技術體系等等。
不過,對于這些企業而言,當下要選擇一家PaaS提供商并不容易,一方面是PaaS在業界的標準并未統一;另一方面除了不少老牌的IT公司,不少創業公司號稱也能提供PaaS平臺。那么,到底PaaS平臺是否有一個相應的選擇標準呢?
對此,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及中國區技術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吳承楊給出了相關建議。他認為面對眼花撩亂的云服務,企業選擇PaaS服務提供商可以參考以下五個標準:
第一,從標準看,不管PaaS平臺是本地部署或是云應用,他建議選用業界標準編程語言開發的應用,才能有最廣泛的技術和人才支持。關鍵的是,采用業界標準編程語言的云服務,具備彈性和標準的優勢,才不會被限制在某個提供商或編程語言,才能真正體現SaaS、PaaS具備的彈性優勢。
第二,從安全性看,他建議企業在評估提供商的安全支持時,問問PaaS提供商下面的問題:云服務是否有提供多層的安全架構?例如在訪問、傳輸過程中都有數據加密的保護、是否有提供身分認證管理的機制?保證只有獲得授權的用戶能訪問數據等等。
第三,從彈性角度看,雖然大部分的PaaS提供商提供多樣化的云服務,但是每個企業的業務需求不同,需要依照業務需求開發新功能。為了確保未來升級、開發順利,建議企業采用標準編程語言開發的SaaS、PaaS,保持云上和本地部署之間的彈性。
第四,從集成角度看,越來越多的用戶在開始采用SaaS、PaaS之后,開始思考如何將云應用的功能與其業務需求更好地集成。不過,上云之后,集成云和本地部署的應用將變得更重要,因此別讓云服務提供商綁架IT架構,限制未來應用升級或系統開發的方向。
第五,從服務角度看,用戶靈活的升級和變更至關重要。可以說,云計算是優化業務流程的重要手段,能快速地讓用戶使用到最新的IT技術。企業使用24x7全天候服務支持的云服務,即使有因為系統升級而停機的安排,也不會影響到業務的運營。
不僅如此,在全面“云化”的今天,不少傳統企業用戶依然遵循開發測試、非核心系統、核心生產系統這一流程,而核心系統上云將會需要一個很長的準備周期。
由此可見,對于面向傳統企業用戶的PaaS平臺提供商來說,能夠提供在公有云和企業私有云之間平滑遷移的服務也是至關重要的。
巨頭的游戲誰將勝出?
眾所周知,在云計算的三層架構中,PaaS一直被稱為巨頭的游戲。SaaS各種應用軟件,正如App一樣即租即用;IaaS重資產數據中心的基礎上實現云資源的自動部署;只有處于中間層的PaaS,既要屏蔽底層基礎架構的千差萬別,又要為上層SaaS應用提供靈活標準的開發接口。目前來看,還只可能是巨頭企業染指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