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網訊】2016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在北京召開,“全球金融創新峰會”作為分論壇之一,因“互聯網金融”的巨大爭議性和近期的起伏不定,吸引了眾多參會者。
一提“互聯網金融”,多數會想到始終在風口浪尖上的“P2P網貸”,而目前P2P正處于“專項整治風暴”的核心。今年下半年全國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整治活動,以P2P網絡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成為排查重點。
部分以高收益、低門檻、快回報為誘餌的P2P公司,他們非法集資,卷款潛逃等行為抹黑了“互聯網金融”的名聲,連累了一批在相關領域堅持創新的企業。事實上,P2P絕不等于互聯網金融。
飛貸金融不碰P2P
作為互聯網金融技術創新代表企業,飛貸金融首席戰略官孟慶豐在GMIC“金融創新峰會”上提出了“手機APP貸款”這個新名詞。通俗來說,它可以做到“隨時隨地,隨借隨還”,具備全線上、開放性、大額度、客制化、動態化等五大特點。
飛貸金融核心管理團隊在會后接受了媒體專訪。經了解,原來曾經的飛貸也做過多年線下貸款,如今徹底放棄地推,轉型為一家互聯網技術公司。
他們依托多年的金融借貸專業經驗,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與多家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為需要資金支持卻無法在傳統渠道獲取的小微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借貸。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飛貸金融不是P2P,他們不募集資金,不做理財,可以說他們的團隊“不碰錢”。放款完全由銀行等專業金融機構來提供。
線上“畫像”債務人 依靠大數據挖掘
由于飛貸是全線上的貸款模式,風險控制問題備受矚目。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是騙貸的,貸款額度和利率究竟有多高?
飛貸首席風險官卜凡德表示,“飛貸最主要的邏輯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客戶是極簡的操作,他給我們提供的信息也非常少,主要依托互聯網的數據以及商業化的數據。在客戶授權獲取的情況下,對這些數據進行加工和使用,利用工具對客戶進行分析,不同的客戶會出來不同的結果,我們會進行相應的評價。”
飛貸總裁曾旭暉將這些數據分為兩類,一類叫做權威性或者支撐性數據,另一類叫補充性數據。權威性和支撐性數據主要是征信處的數據,比如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數據,還有就是金融數據。但如果只用一類數據會顯得維度不夠,所以還需要其他的數據做補充。這種補充的數據主要是客戶在做貸款申請的時候提供的信息,還有就是商業數據。
“其實,APP貸款最重要防范的還不是個人信用,主要是欺詐風險。這是做線上APP貸款在風控方面首先要去阻擋的”,曾旭暉補充說。
“一次授信終身使用”另有內涵
我們知道,傳統貸款信用額度一旦形成,就固定下來,再申請調整難度是很大的。但飛貸APP在發布之初,提出“一次授信終身使用”。
飛貸首席戰略官孟慶豐表示,“一次授信終身使用”是指客戶多次貸款時不用再重復申請,但不代表額度是一成不變的,實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基于對移動互聯技術和大數據的創新應用,飛貸可以對用戶的信用狀況進行全程跟蹤,使用戶的信用評級處于不斷的變化當中,隨著用戶的信用評級變化對信用額度和費率進行動態化的調整,隨時過濾掉有風險的客戶,還可以提高信用好的客戶的授信額度,在費率方面給予優惠。
據孟慶豐介紹,飛貸從去年10月份測試上線,如今2.0封測上線,迄今只用了2個月的時間,如今一個月的業務量是原來的30-40倍。截止目前積累的用戶數也已超過去傳統模式5年積累的用戶數。
飛貸團隊斷言“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人們的融資模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手機APP貸款必是貸款的未來趨勢。”